道德,照耀人生的光辉
摘要:
引题:
关键字:
道德是什么?要想用下定义的方法给出一个人人都感到满意的解释,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论如何解释道德,人生问题无疑是道德最核心的问题。一种好的道德解释,是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人性、探究生命、把握人生、指导生活的理论宗旨,不仅让我们理解道德是什么,而且帮助我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我们自己,从道德的角度面对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问“道德是什么”的问题和问“人是什么”的问题一样,有同样的难度,也有同样的魅力。道德是文明的风向标,道德是人生的学问。
(一)道德是人性的标志
人是社会动物。要走出自己的“小家庭”,步入社会的“大家庭”。在社会的“大家庭”里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欲望,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条理、不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那么在你、我、他之间,就不免会产生各种纠纷与矛盾。在充满纠纷与矛盾的环境里,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质量呢?每一个人都将是烦闷苦恼,而不会快乐舒心。所以,为了社会性的生活秩序,也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保证,为了大家共同的生活质量,也就是为了自家的生活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必要“讲理”。这个“理”就是“道”,就是“德”,也包括“礼”、“义”、“法”等在内,是不可或缺的。
什么是道德呢?有许多名家给出了解释,也有许多教科书给出了定义,我们这里选择一个比较传统的说法:“道德是人性的标志。”
有一位寓言作家凡夫先生写过这样一则寓言《一群人和一群猴》。大意是说,一场洪水把一群人和一群猴逼到了一个山顶上,经过三天三夜,猴和人一样,都没有吃上一口东西,非常困乏饥饿。到了第四天,人从水里捞到一个苹果,猴也从水里捞到一个苹果。接下来人和猴就各自演出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在人群中,男人把苹果让给女人,女人把苹果让给老人,老人最后把苹果让给了小孩;而在猴群里,老猴把它从小猴手中夺了去,母猴又从老猴手里把它抢走了,最后,苹果落到了猴王的嘴里。猴说:“人啊,真憨!自己饿得要死,却把吃的东西让给别人!”人说:“正因为你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你们虽然长成人的模样,却不能成为人!”
在不同的群体里,一样的苹果竟然有两种不同的命运,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猴和人之间不同的“处世之道”:猴遵循的是动物的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法则,人遵循的则是社会性的相互关爱的道德价值方式。这也就是人高出动物的地方。就像荀子所说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道义,人兼有气息、生命、知觉和道义,所以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看来这个“义”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儒家思想当中,也叫做“仁”。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这则寓言故事,这里人是一方,猴子是另外一方,实际上猴子代表的是动物。人们常说“人也是动物”,但是又可以说“人不是动物”,为什么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都能够成立呢,关键就在于,人有动物性的一面,又有超越于动物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复杂性,不同于动物的单纯的动物性。人的行为有多种方式,可以“因地制宜”、“适时而变”,不会完全被动物性的本能所决定。而动物的行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自然本能的方式,就像俗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生存问题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的,所以,当猴子遇到苹果,只有老子为先、“抢”字当头,也正因为如此,猴子才是猴子。而有道德的人呢,他人优先、“让”字当头。一个苹果,我、你、他,每个人都有需要,可是,在需要面前,人会比动物多问一些问题: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善恶好坏的问题,而不像动物那样只是奔着“要不要”而去横加抢夺。这就是我们选择“道德是人性的标志”的根据所在。
(二)道德是人性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质疑,德性有什么用?讲道德是要吃亏的。这样的发问,以前有,现在似乎是更强烈了。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性更强,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有的人把讲道德看作是“弱者”的标志。实际上,讲道德的人不一定是强者,也不会是弱者,而是仁者、智者。我们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沿袭着传统的伦理风俗,变化节奏比较缓慢,而现代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传统社会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与变化节律,这使得不少传统的、为人们所沿袭的观念遇到“水土不服”的困境,所以要与时俱进,对这些传统的观念进行调整、改革和发展。但是,不论怎样调整、改革和发展,“仁者爱人”,这个道德价值是不能废弃的,这种关照他人的角度仍然是必要的,生活中起码的羞耻心、荣誉感是不能丧失的,这是社会生活的“保护链”。“保护链”也可能是一个“锁链”,人在道德感当中会感到一种“约束感”,但是,如果这样一种约束是自己作出的选择,是自主、自愿遵从的,那么这样一种约束就不再是外来的、强制性的,这是一个人德性发展的必然方向。
德是万福之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在世俗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所以追求金钱成了生活的中心,为了追求金钱,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结果呢,因为金钱而产生无尽的痛苦与烦恼,本想做财主,反为守财奴。其实,幸福并不是来自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现实的生存固然不能离开物质财富,但是真正的幸福与物质相关、与道德相近。中国儒家讲“义利之辨”,讲“养心莫善于寡欲”,道家主张“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只会因为贪欲得不到满足而心怀不满,是不可能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要讲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要有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
中国文化讲“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简单来说,这里的“立德”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指事业功绩而言,“立言”指的是著书立说,传于后世。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突出了一种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永恒性的追求。这是对世俗物质欲求的超越,也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在《离骚》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都是对这种永恒性追求的表达。
道德是一种智慧,只有获得这种道德的智慧,才能实现心灵的解放。这样一种“仁”且“智”的智慧是共通的,即使不同的文化、学派也都强调这种智慧。例如《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的经典,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阐述佛教教义,包含许多人生哲理,不少寓言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其中的《种熬胡麻子喻》讲了这样一个愚者的故事,也在强调“仁”且“智”的智慧。
这个愚者在生吃胡麻子的时候,觉得味道不好,就把胡麻子炒熟了吃,味道果然不错。于是,这个愚者便想道:“不如我把胡麻子炒熟之后再去播种,这样种出来的胡麻子不就是像炒熟的胡麻子那样好吃了吗?”这位愚者将炒熟的胡麻子种到地里,结果一无所获。
愚者之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胡麻子的种植原理,“如彼燋种无复生理”,对耕作生产一无所知;二是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只单纯地想到满足自己的口味喜好,而不顾及客观的情形。
(一)道德是人性的标志
人是社会动物。要走出自己的“小家庭”,步入社会的“大家庭”。在社会的“大家庭”里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欲望,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条理、不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那么在你、我、他之间,就不免会产生各种纠纷与矛盾。在充满纠纷与矛盾的环境里,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质量呢?每一个人都将是烦闷苦恼,而不会快乐舒心。所以,为了社会性的生活秩序,也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的保证,为了大家共同的生活质量,也就是为了自家的生活理想,每一个人都有必要“讲理”。这个“理”就是“道”,就是“德”,也包括“礼”、“义”、“法”等在内,是不可或缺的。
什么是道德呢?有许多名家给出了解释,也有许多教科书给出了定义,我们这里选择一个比较传统的说法:“道德是人性的标志。”
有一位寓言作家凡夫先生写过这样一则寓言《一群人和一群猴》。大意是说,一场洪水把一群人和一群猴逼到了一个山顶上,经过三天三夜,猴和人一样,都没有吃上一口东西,非常困乏饥饿。到了第四天,人从水里捞到一个苹果,猴也从水里捞到一个苹果。接下来人和猴就各自演出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在人群中,男人把苹果让给女人,女人把苹果让给老人,老人最后把苹果让给了小孩;而在猴群里,老猴把它从小猴手中夺了去,母猴又从老猴手里把它抢走了,最后,苹果落到了猴王的嘴里。猴说:“人啊,真憨!自己饿得要死,却把吃的东西让给别人!”人说:“正因为你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你们虽然长成人的模样,却不能成为人!”
在不同的群体里,一样的苹果竟然有两种不同的命运,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猴和人之间不同的“处世之道”:猴遵循的是动物的弱肉强食的自然竞争法则,人遵循的则是社会性的相互关爱的道德价值方式。这也就是人高出动物的地方。就像荀子所说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没有道义,人兼有气息、生命、知觉和道义,所以是世界上最可贵的。看来这个“义”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儒家思想当中,也叫做“仁”。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上面这则寓言故事,这里人是一方,猴子是另外一方,实际上猴子代表的是动物。人们常说“人也是动物”,但是又可以说“人不是动物”,为什么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都能够成立呢,关键就在于,人有动物性的一面,又有超越于动物的一面。这是人性的复杂性,不同于动物的单纯的动物性。人的行为有多种方式,可以“因地制宜”、“适时而变”,不会完全被动物性的本能所决定。而动物的行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自然本能的方式,就像俗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生存问题面前,动物是没有选择的,所以,当猴子遇到苹果,只有老子为先、“抢”字当头,也正因为如此,猴子才是猴子。而有道德的人呢,他人优先、“让”字当头。一个苹果,我、你、他,每个人都有需要,可是,在需要面前,人会比动物多问一些问题:应该不应该的问题、善恶好坏的问题,而不像动物那样只是奔着“要不要”而去横加抢夺。这就是我们选择“道德是人性的标志”的根据所在。
(二)道德是人性的方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质疑,德性有什么用?讲道德是要吃亏的。这样的发问,以前有,现在似乎是更强烈了。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性更强,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有的人把讲道德看作是“弱者”的标志。实际上,讲道德的人不一定是强者,也不会是弱者,而是仁者、智者。我们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沿袭着传统的伦理风俗,变化节奏比较缓慢,而现代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传统社会所没有的表现方式与变化节律,这使得不少传统的、为人们所沿袭的观念遇到“水土不服”的困境,所以要与时俱进,对这些传统的观念进行调整、改革和发展。但是,不论怎样调整、改革和发展,“仁者爱人”,这个道德价值是不能废弃的,这种关照他人的角度仍然是必要的,生活中起码的羞耻心、荣誉感是不能丧失的,这是社会生活的“保护链”。“保护链”也可能是一个“锁链”,人在道德感当中会感到一种“约束感”,但是,如果这样一种约束是自己作出的选择,是自主、自愿遵从的,那么这样一种约束就不再是外来的、强制性的,这是一个人德性发展的必然方向。
德是万福之源。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在世俗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金钱能给人带来幸福,所以追求金钱成了生活的中心,为了追求金钱,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结果呢,因为金钱而产生无尽的痛苦与烦恼,本想做财主,反为守财奴。其实,幸福并不是来自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现实的生存固然不能离开物质财富,但是真正的幸福与物质相关、与道德相近。中国儒家讲“义利之辨”,讲“养心莫善于寡欲”,道家主张“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只会因为贪欲得不到满足而心怀不满,是不可能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要讲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要有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
中国文化讲“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简单来说,这里的“立德”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指事业功绩而言,“立言”指的是著书立说,传于后世。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突出了一种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永恒性的追求。这是对世俗物质欲求的超越,也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在《离骚》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都是对这种永恒性追求的表达。
道德是一种智慧,只有获得这种道德的智慧,才能实现心灵的解放。这样一种“仁”且“智”的智慧是共通的,即使不同的文化、学派也都强调这种智慧。例如《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的经典,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阐述佛教教义,包含许多人生哲理,不少寓言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其中的《种熬胡麻子喻》讲了这样一个愚者的故事,也在强调“仁”且“智”的智慧。
这个愚者在生吃胡麻子的时候,觉得味道不好,就把胡麻子炒熟了吃,味道果然不错。于是,这个愚者便想道:“不如我把胡麻子炒熟之后再去播种,这样种出来的胡麻子不就是像炒熟的胡麻子那样好吃了吗?”这位愚者将炒熟的胡麻子种到地里,结果一无所获。
愚者之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胡麻子的种植原理,“如彼燋种无复生理”,对耕作生产一无所知;二是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只单纯地想到满足自己的口味喜好,而不顾及客观的情形。
作者:
编辑:管理员
上一篇:贵州“流动道德讲堂”百姓点赞